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該《決定》開篇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概念的核心要義,即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模式,它強調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文化和社會建設,確保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發展相互促進、同步提升,此特征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路徑的本質差異。
北京演藝集團旗下擁有九家文藝院團,九者,數字極也,北京演藝集團是中國劇壇的一朵“奇葩”,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當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風貌。今天,在第五屆人才演出季收官活動——“追光”人才論壇上,我抱著一種說點真話、訴點真情、求點真理的想法,以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真誠心態向大家“從實招來”。我生于滬,長于蜀,求學立業在北京。在黨和人民的培育下,我從事文藝評論工作四十余年,曾經跟隨過從延安魯藝走出來的老一輩文藝家如鐘惦棐先生、朱寨先生、陳荒煤先生學習和工作,與他們一路走來,我有一個真切的體會:他們身上放射出的震懾人心的文化和學術的威力,始終鞭策著我前行。
十二年前,我曾經出過一本書,叫《文苑問道——我與〈人民日報〉三十年》,將我在《人民日報》上自1982年到2012年的146篇文章輯錄其中。最近出版的《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是將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自上世紀80年代到當下,我對文藝界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方面的評論結集?!八噳饭狻?,是希望在文藝評論的范圍內能夠捕捉到更多優秀作品,并使之傳播得更廣更遠,以此照亮更多的人民大眾,讓文藝更切實地為人民服務。而這本書名也與今天的論壇主題“追光”不謀而合,追光,意為追求光明。以追求光明為目標,作為一位普通的文藝戰士,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第一,堅定以文化人。我們是文化工作者、是藝術生產者、是精神勞動者。我們創作的作品是為了以文化人,把人民的素質“化”高,以高素質的人才保證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而萬不能夠一味地以文“化”錢。只有當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相協調,我們才能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固然,經濟效益的考量是必要的,但我們絕不能本末倒置。若僅一味地迫使文藝單位以文“化”錢,而忽視提升民眾的精神文化素養,那么即便經濟實力有所增強,也可能會被缺乏文化涵養的人群吃光、花光、消費光。這樣的發展并非我們所追求的真正的中國特色現代化。我很敬佩集團的文藝工作者,在集團黨委的領導下,堅定以文化人的方向,毫不動搖。人生的目標和宗旨既立就應為之奮斗,終身不變。
第二,堅持以藝養心。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一種精神動物,不是單純的物質動物。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培育的,藝術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藝養心。藝術也要養眼,但優秀的藝術作品不在于養眼,而是通過養眼來養心,使每個觀眾或者讀者在藝術作品的接收過程當中,將視聽感官上的快感,深化為心靈和精神上的美感,這才是一流藝術作品。比如,兒童劇的創作應該培養娃娃們的心,聚焦于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的培養,提升未成年人的精神境界,而不能止于視聽感官的刺激。藝術工作者要堅持藝術養心,不能止于養眼,更反對花眼亂心,這是藝術工作的天職。
第三,堅持以美塑像。藝術作品要按照馬克思所講的美的規律去創造藝術形象,而不能夠以丑為美,是非顛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來批判這種現象,批評這種美丑不分、擾亂視聽的文藝產品。明確要求文藝創作要注重社會效益,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堅持創作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作品,以此來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與自強。因此,文藝工作者要做到以文化人、以藝養心、以美塑像。
第四,重在引領。文藝工作者是精神生產者,肩負著既滿足群眾需求又引領群眾走向高級的審美境界的雙重使命。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防止消極地順應,以票房、收視率作為衡量作品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的思想。優秀的文藝作品應當提供“美”,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和道德水平,而不僅僅是追求市場效益。
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的原則,是創作方法論的體現和辯證思維的應用。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在創作中既要考慮作品的普及性,使之易于接受,也要注重提升作品的藝術水平,使之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這一原則也正是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要處理好適應群眾需求與提高民族精神素質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能夠確保文化產品既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又能不斷提升其內在的藝術品質和社會價值。
第五,貴在自覺。重在引領靠的是文化自覺。文藝工作者應深刻理解到,是人民以豐富的文明成果哺育了我們,而我們的責任便是將這些寶貴的文化成果回饋給人民。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藝創作中處理好一系列的辯證關系,自覺擔當起精神戰士的角色,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第六,勝在自信。新時代以來,我國舞臺藝術領域涌現了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要看到這個成績,從中汲取力量,進一步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當前,電影市場蓬勃發展,舞臺藝術同樣展現出勃勃生機。這些積極的變化體現了我國文化事業的全面進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币虼?,我們每一位從事藝術工作的同仁都應當對我們所選擇的藝術門類充滿信心,對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影響力、傳播力的充滿自信。
文藝工作者是以有限的生命應對無涯的藝術之海。從哲學上講,這都是在以有限應對無限。聰明的、智慧的、有責任感的人,就應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自己選擇、熱愛的工作中,一旦認定這項工作與社會、人民有益,就終身不懈、心無旁騖地奮斗下去。
費孝通先生總結其一生的學術生涯,為我們留下了十六字箴言,這不僅是對其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更是留給后人的一份珍貴遺產,值得我們銘記于心并付諸實踐。這十六字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蔽沂莻€普通的人,講不出更深層的道理,如果要匯集我四十余年來的經驗或者感悟,那就是:以文化人、以藝養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勝在自信。我衷心地祝愿在座的創作者們:以美的形象展示自己的才華,以美的形象奉獻給人民,以美的形象激勵自己奮勇向前!
* 注:此文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在“追光——北京演藝集團第五屆人才演出季人才論壇”演講內容,根據現場錄音整理。